一代人有一代人的“保健品”。鲍勃与以“革命”之名行恐怖主义之实的迪娅,他们的“保健品”就是巨婴式的作妖。没有人会感谢他们年轻时的肆意妄为,包括那个被迪娅射杀的黑人保安,以及被炸弹吓得四处逃命的普通人。
作者| 9527
编辑| 晶晶
排版| 苏沫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文章发布初始时间:2025年10月23日
对国内观众而言,用“一言难尽”形容《一战再战》或许正合适。
“一言难尽”既非贬义,也非褒义,恰恰呼应了该片在内地上映7天以来的市场反馈:
某瓣评分达8.2,票房却仅2500多万,且主要集中在一、二线城市,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不少影院甚至没有排片。
观众评价也两极分化:有人坚称这是电影爱好者的福音,也有人直呼三观震得稀碎。
这从侧面点出《一战再战》的市场定位与受众问题——
它是商业片吗?显然不是。
喜欢的观众对分镜与场面调度津津乐道,不喜欢的则认为花钱看一场“美国人的自我调侃”纯属浪费时间。再加上成人场景与大量脏话台词,让带孩子进场的家长大为光火。主流商业片观众则感到被海报、预告和宣传“欺骗”。因此,《一战再战》的边际效应,或许只是为国内互联网再贡献一波骂战。
影片导演/编剧保罗·托马斯·安德森(以下简称“保罗”)的获奖履历如下:
柏林金熊奖《木兰花》(制作预算3700万美元,票房4800万美元)、戛纳最佳导演《私恋失调》(预算2500万美元,票房2459万美元)、威尼斯银狮奖《大师》(预算3200万美元,票房2830万美元)。
由此不难理解《一战再战》为何“一言难尽”。
从市场受众角度的高情商说法是门槛高,但凭此称其为烂片也有失公允。
自电影上映以来,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充满“政治隐喻”的电影。
实际上,《一战再战》或许只是一部粉丝向作品,如前所述,电影爱好者或许视若经典。至于小李子(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)是否想靠本片冲奥?不得而知。
01 巨婴的背叛
若将小李子视为影片主要看点,对他饰演的鲍勃最深的印象,大概是逃亡中的颓废、苍老与臃肿。普遍认为他是“平行时空里的切·格瓦拉”——一个曾怀揣“革命”热血的青年,在遭遇爱人出轨、组织背叛、独自抚养女儿十余年、与青春期女儿尴尬相处、被围捕时的窘迫以及舍身救女等一系列经历后,最终回归美式主旋律价值观,即“家人至上”,完成了导演在片中唯一清晰表达的语境。
影片前三十分钟聚焦于鲍勃的爱人、组织骨干迪娅(缇雅娜·泰勒 饰)的各种迷之操作。表面上看她是“革命者”,出身“革命家庭”,可她和组织的行为令正常社会难以理解:打恐吓电话、抢银行、装炸弹、“解救”被关押的墨西哥非法移民,甚至在漫天烟火中与鲍勃“深入交流”。
然而他们乃至整个“French 75”的“革命目的”是什么?他们对“革命”的忠诚度又有多高?
这正是影片最讽刺之处:
迪娅乃至整个组织,包括曾怀揣理想的鲍勃,本质上都是一群巨婴。
“革命”只是表象,实则是一群没有信仰的人为反抗而反抗。他们必须有一个“革命”的名义,否则生命便失去意义。
这也折射出美国所谓“左派”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种种表现:嬉皮士文化中的“左派”元素、反战时期“要性 爱不要战争”的“人性解放”、“不能呼吸”时期动辄下跪求原谅的荒诞,以及近期的全裸骑行。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,似乎是人类历史一再重演的悲剧。
迪娅正是这种自由主义下的迷茫产物。反抗权威是她不变的惯性,迷茫才是她和“革命者”们的真面目。否则无法解释她在因杀害银行保安被捕后,痛快供出同伙,而其他成员也无一例外地全盘交代。
迪娅大概是全片最不讨喜的角色,唯一可能加分的,是最后留给女儿的那封信。这一点后面再谈。
她的背叛导致组织转入地下,“爱人”鲍勃带着女儿隐居——而这个女儿,还是她与“老白男”洛克乔(西恩·潘 饰)一夜风流的产物。
这也是一种讽刺。洛克乔作为绝对意义上的对立面,仅凭口头威胁就让她主动“就范”,甚至乐在其中,浑然忘了“爱人”的存在。
挺着大肚子持枪射击的镜头,让迪娅彻底成为一种群体象征:
坚定地自以为是,坚定地追求自由,坚定地假装有信仰。所有人继续以“革命”之名破坏社会秩序,直到身陷囹圄,出卖“同志”,然后退场。
留下两个男人和一个女孩,在错乱的时代中继续纠缠。
02 信仰的褪色
西恩·潘饰演的洛克乔也是本片的“显眼包”,甚至夺走了小李子的部分主角光芒。私以为若为冲奖,他的胜算或许更大。
毕竟从出场到退场,观众很难将片中这个乖张悲催的男人与《我是山姆》中的暖心父亲联系起来。
洛克乔同样代表一类群体符号。他与男女主的共同点,在于也在追寻一种“归属感”。相比“革命纯度”不高的French 75,奉行白人至上的圣诞冒险家俱乐部对每位会员的背景都严加审查。
因此洛克乔的命运颇具黑色幽默:
作为严格执行国家意志的职业军人,他“媚黑”,又在迪娅的挑逗下“一柱擎天”,最后反攻为受,让对方怀上自己的孩子。
洛克乔的角色建构必须置于影片架空的时空中理解:
白人统治集团意图制造族群与移民之间的矛盾,“国家意志”对洛克乔这样的军人不容置疑,可他的审美倾向又让他陷入矛盾。
当圣诞冒险家俱乐部发出入会邀请,他被这份荣宠震惊。为入会,他刻意隐瞒了与迪娅的肉体关系,并为了掩盖与她育有一女(他自己也不确定)的真相,不惜借追捕组织之名调动特警全力捉拿“孽种”薇拉(蔡斯·英菲尼迪 饰)。
另一边,青春期的薇拉与名义上的父亲鲍勃发生冲突。老去的“切·格瓦拉”对女儿身边的朋友都看不顺眼(尤其是那个LGBT角色)。
在躲避洛克乔追捕的过程中,导演保罗不失时机地再次讽刺“革命者”:比如出场时神圣的黑人修女会,在特警枪口下乖乖跪成两排;而薇拉的朋友中,恰恰是那个LGBT角色主动出卖了她。
“革命者”队伍如此拉胯,愈发衬托出洛克乔及其背后白人右翼势力的坚定意志。片中非法移民与特警从对峙到冲突的场面,也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近期因移民问题激化的种种矛盾。
在这样的背景铺垫下,便不难理解影片在消解迪娅之后,重新构建的鲍勃、洛克乔与薇拉三人关系——
传统美国家庭的种族构成在社会矛盾中的自我修复过程。
随后是各人物的归宿:
薇拉被洛克乔单独绑走,这对生理意义上的父女一边互飙垃圾话,一边等待血缘检测结果。结果显示确是父女,尽管早有心理准备,两人仍震惊不已。洛克乔不忍亲手杀女,将她交给印第安裔黑警,后者因“不对孩子动手”的原则与墨西哥黑帮火并,最终全员下线。
鲍勃在逃亡中决定救女,在女儿连声质问“你是谁”后给出正确答案,将薇拉搂入怀中,“养父”转正为亲爹。
洛克乔在冲突中毁容,顶着一张烂脸接受俱乐部质询,不惜以“当年我被那黑娘们强暴了”为借口争取入会,结果被设计用毒气杀死。俱乐部贴心地将其尸体焚化,仿佛完成了某种净化。
影片结尾,薇拉从迪娅留下的信中读出了母亲的期望与父亲的宽容。上一代“革命者”似乎在一连串荒诞理想中逐渐清醒,一切终究只是浮云。而下一代,需通过生活去寻觅信仰。
或者,无需信仰,努力活着就好。
03 成熟的标志
“普通人如何在社会冲突中生存?”
《一战再战》抛出的这个问题,最终没有答案。
这也正是它值得肯定之处。
因为当下好莱坞,仍未走出“后正确时代”的迷茫。
懂王上台后,美国国内的左翼运动逐渐消退,LGBT与种族平权运动也跌入谷底。欧洲各国陷入与移民及非法移民的冲突,整个西方都在为过去的偏执买单。
人们终于明白:
“爱”发不了电。
君不见连艾玛·沃森都开始找补,半遮半掩地向JK·罗琳示好,奈何对方一纸网文贴脸开大:
“你们三小只当年的‘革命热情’呢?”
风向变了,人心也变了。
回顾美国近十年历史,会发现这片“上帝应许之地”妖风阵阵。好莱坞去年抛出诸多库存片却反响惨淡,说明大家都在缓神,也在反思“矫枉过正”带来的“口是心非”。
如今再看那些刻意“多元化”的影片,无不是“政治宣传”与标榜。
《一战再战》则以一种俯视的姿态,看待架空世界里的一切虚妄。
它不讨喜,叙事节奏与主题皆不符合多数中国观众对商业片的期待。它的确只是一部“拍给美国人看的美国电影”,与A24出品的《美国内战》类似,都以普通人视角呈现社会矛盾爆发后的最坏结果。
该片在北美上映后,口碑与票房呈正比上升。
问题在于,对多数国人而言,若对国际局势、西方意识形态及美国社会构成缺乏了解,看《一战再战》将难以代入,更难理解片中所谓的“左翼”为何与传统印象中的“革命者”差距如此之大。
如前所述,准确理解导演保罗的创作意图,他应是有所保留的,仅在于呈现特定年代下大多数人无处安放的激情与盲从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“保健品”。鲍勃与以“革命”之名行恐怖主义之实的迪娅,他们的“保健品”就是巨婴式的作妖。没有人会感谢他们年轻时的肆意妄为,包括那个被迪娅射杀的黑人保安,以及被炸弹吓得四处逃命的普通人。
普通人不会以“革命”之名杀人,更不会与“敌人”在酒店苟合,丢下婴儿去追求“自由”。
而鲍勃独立抚养薇拉十余年,连学校老师都对这个不修边幅的男人网开一面。或许在普通人眼中,老去的“切·格瓦拉”才是英雄。
为什么呢?
因为世界越割裂,人们越焦虑,越容易被那些平凡且毫无“激情”的事物吸引。
这正是人类成熟的标志。